English
首页 |  最新期刊 |  过期期刊 |  全文阅读 |  专访 |  资讯中心 |  资料库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2014年第1期 后退

案例集萃
Cases
栏目主持人: 邹涛 周正楠


荷兰阿尔梅勒滨水地区城市地表水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主持人: 邹涛,博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zoutao@vip.sina.com

周正楠,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zznan@tsinghua.edu.cn

荷兰的城市水系统管理经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可供可持续滨水城市开发项目借鉴。初步研究表明,荷兰典型围海城市阿尔梅勒的城市水系统在夏季、冬季和特殊暴雨条件下分别对应于三种运行模式,并具有防御海水入侵、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内部水体自净与维护等功能。阿尔梅勒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滨水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提供了高价值的参考经验。 ——栏目主持人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资助项目(2010DFA74490

1  荷兰城市发展与城市水系统功能

1.1  荷兰围海造陆的历史

    尼德兰”(Netherlands在荷兰语中即低地的意思历史上称荷兰为低洼之国”,全国约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由于人口稠密增加国土面积一直是该国的重要任务

    围海造陆在荷兰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001250年之间海岸后面最大面积的泥炭区域造陆成功在之后几个世纪由于堤防塌陷和地面沉降洪水和土地流失成为了荷兰的主要问题1718世纪荷兰的显著特点是不断与水做斗争在此期间荷兰将大面积水域转变成为生产性农业区域1920世纪完成了更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1932荷兰完成了须德海大堤建设并逐步完成了1 660 km2以上的垦区开发其中还包括农业城市开发娱乐休闲和自然保护等相关方面1956年至1986年又开展了三角洲工程建设这两项工程大大降低了海洋造成的威胁[1]目前荷兰全国围海造陆面积已达5 200 km2

1.2 荷兰国家水系统概况

    荷兰整个国家可被视为水流的通道大量过境水流经过这里和雨水一起最终必须经过陆上或地下途径排放入海低于海平面的低洼地区需要借助人工外力进行排水荷兰的泵站水闸水坝堤坝和堰堤遍布全国各地使得河流运河湖泊和筑坝河口相结合并与沟渠城镇运河以及水槽系统交织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圩田它是用堤坝围护起来免受外部水体干扰的区域围堤区域内部水位可控若水量超出利用或存蓄的需求就要将进入圩田的任何水流雨水渗流水用泵抽出具体操作时是首先将水泵至于圩田的排水渠中[2]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稳定互换圩田通过沟渠与运河排水入湖又在夏天通过相同途径纳入湖水湖泊水位也影响着渗流水进而影响沟渠与运河的地下水流这种互连性是管理主要水系统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各部分水体水位处于设定的高程值并缓缓流向需要的地方然而在降雨过量或干旱时期则要不断控制和调节该系统来满足使用需求并防止出现问题[3]

2  阿尔梅勒发展历史简介

    阿尔梅勒建设的最初目标是作为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卫星城距离阿姆斯特丹仅20 km是弗列佛兰省最大的城市截至20087该市人口超过18已经成为荷兰的第七大城市现在阿尔梅勒仍在实施扩展计划预计到2030年市内人口将达到35

    阿尔梅勒市规划布局有多个半独立的核心区每个核心区都有自己的街区公共设施和定位标识并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和全市的中心区连接在一起

阿尔梅勒是一个典型的圩田城市在阿尔梅勒的六个城区中河渠湖泊网络纵横交错圩田城市的水系统每天都在维护着城市土地的安全持续确保着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发展

3  阿尔梅勒城市地表水系统的构成

    阿尔梅勒的城市地表水系统主要包含湖体河渠水堰和泵站

3.1  湖体

    阿尔梅勒三面环水北侧的马可湖面积达700 km2水深3~5 m主要承担淡水水库旱涝缓冲和生态保育的功能阿尔梅勒西侧的埃尔湖与马可湖连为一体南侧则为古伊湖三个外部湖体的水面标高均十分接近海拔零米

    阿尔梅勒的整个区域均低于海平面地面道路标高在-6.2~-3.15 m之间规划区内地势总体较平坦地势较高的区域大多位于阿尔梅勒西南部地势较低的区域位于北部中部的Weerwater 湖面积1.5 km2北湖Noorderplassen面积2 km2

3.2  河渠

    阿尔梅勒所在的圩田内河网密布发挥河渠的作用主要由高运河低运河普通河道和毛细水网构成高运河宽50 m将来自地势较高的南部区域的渗流水和雨水收集起来流向东部的Ketelmeer由于此地区渗流水量较多高运河的正常流动对于安全生态娱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低运河宽45 m将来自圩田中部流速较低区域的多余地表水收集起来用于调节水位运河水量是受控制的需通过不断地更新来确保水质阿尔梅勒大部分地区位处两条运河以西区内水网交错纵横发挥着重要的水量平衡和水质调节作用

3.3  泵站

    泵站de Blocq van Kuffeler 位于阿尔梅勒东北侧高低运河交汇处坝体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泵站之一这座1967年投入使用的巨大构筑物是个柴油动力的抽水站与弗列佛兰省境内的另外三座泵站一同维持着圩田的水体标高

泵站的处理能力在700 m3/min~850 m3/min之间在干旱季节泵组工作的小时数是600~900小时若是在多雨的季节则可达到1 200小时

3.4  水堰

    为了确保土地能发挥正常的空间承载作用所有的城市开发区域的地表水水位必须得到严格管理由于阿尔梅勒全部地面高程都低于周边湖水水位数米受水位压力差作用透过坝体及地层的渗流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渗流现象在圩田西南端最为突出因而需要将圩田内部划分为多个水位控制区通过堰坝实现水位高程的逐层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组织化的河渠网络以顺利将渗流水和多余降水安全排除出境

水堰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水位高程为了更好地控制调控水面高度这里使用了可活动的水堰这种水堰拥有可活动的翻板阀在大雨时过量的雨水能通过水堰使水面标高重新回到预定值上大多数的水堰是自动或半自动的

4  城市水系统的运行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作为一个典型的圩田城市阿尔梅勒及其所在区域的水系统必须实现的最基本目标是保持圩田内部地表水位持久稳定从而确保这座未来人口可达35万的城市的安全同时还要保障其作为城市水体的生态娱乐和交通功能能够正常发挥而为了充分实现上述功能还必须确保其水体质量总体良好

    从气候角度而言该地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降雨量全年分布较为均匀而蒸发量冬夏差异显著因而会出现冬涝夏旱的规律性现象这就使其城市水系统呈现两种主要运行模式:“冬季模式夏季模式”。在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主要是圩田向外部水体排出多余的地表水以确保圩田内部城市建设和农业利用的土地不会发生洪涝问题在温暖季节则主要是从外部水体向圩田内部调入一定水量以确保地区水文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农业用水需求和防止堤坝失水损伤在不同的水位管理分区内冬夏季的内部水位控制标高多数是相同的也有一些地区略有差异从全年时间看由于全年总降雨量755 mm超出总蒸发量563 mm192 mm使得冬季模式的总体时段略长一些另外暴雨来临时会使整个圩田内的水系统处于特殊的排洪模式”,将对整个水管理系统的运转效率提出考验

不论是哪种运行模式阿尔梅勒及其所在圩田的水系统都在实现着以下三种重要功能这对于滨水地区未来的城市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4.1  稳固的堤坝体系:防御海水入侵

    阿尔梅勒实际是在三道拦海大坝的防护之下形成的从早期的须德海工程形成艾瑟尔湖到后来的马可工程形成马可湖再到南弗列佛兰圩田工程多道拦海大坝彻底杜绝了海水入侵荷兰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极高32 km的须德海堵海大堤于1932年建设完成其设计标准是万年一遇堤高比已知最高海潮还高出3.5 m海平面处堤宽90 m防渗防浪措施非常严格即便经历了多次北海大暴潮坝体仍安然无恙[4]

    与此同时尽管马可工程并未全面实现但长28 kmHoutribdijk大坝成为了该地区的第二道防线马可湖的形成也成为了该地区重要的缓冲防护要素2003年荷兰大旱危及数个堤坝人们紧急从马可湖调水入周边圩田确保该地区土壤保持湿润从而保证了坝体安全

科学严格管理的多层次堤坝系统足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风暴潮风险以及应对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岸问题

4.2  扩大分布的开放水体: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

    荷兰的标准排水能力可折算为每日排出14 mm的降雨而弗列佛兰圩田当初的设计排水能力为每日11~18 mm[5]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排水标准但仍难以抵抗一些偶发的大暴雨19989荷兰部分地区24小时降雨达130 mm远超过排水能力并导致大范围的农业和城市地区水浸近十几年中类似情况已导致荷兰遭受数十亿欧元的损失[6]

这些问题使人们意识到气候适应性的雨水管理方式是要在圩田内建立可持续和高弹性的雨水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对清洁雨水季的节性储存并在极端降水条件下实现雨洪调蓄尽管保留开放水体可能会限制城市开发和建筑使用方式但由于圩田内的地下水位很高出水高度小且以不透水性土壤为主造成雨水入渗及地下蓄存几乎没有可能因而扩大应用开放水体来滞留和储存雨水得到广泛认同基于在荷兰未来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方针地方水务管理机构的普遍观点是在新的城市发展组团开放水体需占总体陆地面积的10%[7]在整个弗列佛兰圩田其早期的开发水体仅占1%而目前已扩大至4%而在阿尔梅勒的集中建设区域北部中部和南部近4 km2的圩田内部湖体和全城广泛分布的河渠成为应对暴雨灾害的重要缓冲水体

4.3  动态独立的水管理系统:内部水体自净

    荷兰圩田的水管理系统是基于将每个圩田作为独立的水系统对待的这主要是为了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高程的稳定性由于气候原因圩田内的水位并不能自维持冬季时由于蒸发量较小多余的雨水会被泵送到位于高地势的运河排走最终排放到外部湖体在夏季过程相反需要从外部湖体引入湖水补充水量以防止水位下降这样的控制过程保证了水量的稳定性维持了航运条件岸线景观美化和生态服务需求而且还可使圩田内水体与外部水体中的污染物隔离开来

    尽管如此人们仍在对水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着研究由于系统内部弹性仍有欠缺大量外排的雨水较为清洁而在相反情况下引入的外部湖水又较为污浊因而如何避免圩田内部较清洁的水量外排防止运河和河流带入外部污染又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点扩大开放水体能尽可能多地收集较清洁的雨水但是为了在独立系统中保持跨季节性的良好水质除了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并努力提高其排水标准外还需要通过河渠湖体周边的湿生植物来帮助净化水体与此同时阿尔梅勒按照水位控制高程建立了分片区的环流模式[8]个方法不仅有利于水质的低成本维护同时还提高了城市风貌的质量

5  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荷兰与我国沿海城市存在气候条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差异但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根本应对逻辑和科学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其整合的系统观点和诸多技术方法也是值得充分借鉴的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格局条件下我国滨水地区城市建设更应特别注重在规划早期阶段引入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指导方针从规划的意识层面方法层面和管理层面全方位提升水平首先应着重强调将提高海堤抵御海侵灾害能力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重要战略之一从规划意识上强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永久安全保障是滨水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第二在规划方法层面应尤其注重在建设用地比例上作出技术性限定强调适度扩大开放水体或洼地面积提高水网和植草沟渠密度将其与绿地景观实现系统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系统弹性——这一点对包括滨水和内陆地区的城市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均可根据自身气候条件制定适宜的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标第三应进一步提高经济技术投入在提高水体水质保障的硬件措施水平的基础上提升系统的整合化结构化连贯化精细化监控管理水平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应充分借鉴先进案例运用更为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提升全系统性的水量和水质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地市内部水系统的水体生态和景观功能的有效和持续发挥

注:未注明资料来源的图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G P van de Ven. Man-made Lowlands: History of Water Management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M]. Utrecht: Stichting Matrijs, 2004.

[2]   Rijkswaterstaat.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Nether lands [R] . The Ministry of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2011: 22-26.

[3]   Schuetze T. Climate Adaptive Urban Design with Water in Dutch Polder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4(3): 722-30.

[4]   周长江. 荷兰水利管理概述[J]. 广东水电科技,1987(01): 49-52.

[5]   Peter Minnema. Giving and Taking: Urban Expans ion in Almere Based on Water Management Criteria[D] . Delft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6]   Van Dam, Petra J E M. Sinking Peat Bogs: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lland[J]. Environmental History, 2001: 1350-1550.

[7]   Tjalingii S. The Water Issues in the Existing City[M] // Hooimeyer F, Toorn Vrijthoof W.v.d.,

ed. More Urban Wate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Dutch Water Cities. Balkema, Leiden, The

Netherland: Taylor & Francis, 2008.

[8]   Tjallingii S. Ecological Conditions. Strategies and Structures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ageningen: DLO Institute to Forestry and Nature Research (IBNDLO), 1996.

[9]   F L Hooimeijer er al. Atlas of Dutch Water Cities. Amsterdam: Sun Architecture, 2009.

(本文编辑:许玫)

后退
 

广告业务 |  协办业务 |  在线投稿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SEO专家万维联通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