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最新期刊 |  过期期刊 |  全文阅读 |  专访 |  资讯中心 |  资料库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2014年第1期 后退

复兴还是异化?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空间转型——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的实证观察
Renaissance or Alienatio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pace of Metropolis Fringe Area Driven by Consumer Culture: Empirical Observation on Dashan Village of Gaochun International Slow City
作者: 高慧智 张京祥 罗震东


摘 要: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消费文化在中国蔓延开来,铺陈在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逐渐被纳入城市的消费体系。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构建了“利益主体—空间变迁”分析框架,通过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中三类主体(消费者、生产者、所有者)两两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消费文化驱动下乡村空间的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伴随着城市消费文化的入侵,传统的、自然的乡村绝对空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空间交换价值和抽象价值的抽象空间,村民在其中是被压制或顺从的状态,没有出现列斐伏尔认为的“日常生活的反抗”。另外,乡村的消费化并非乡村的主动作为,而是城市需求推动下的产物,侧面折射出当今中国的城乡关系正由显性剥夺向隐性规训转变。乡村消费带来乡村空间的异化,本质上是空间的资本化现象,说明乡村
地区逐渐成为了资本运作的舞台。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wave, consumer culture is spreading in China. Villages located in the metropolis fringe area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ity’s consumption system. The paper builds a“ Stakeholder-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three stakeholders (consumers, producers, owners) of Dashan village of Gaochun International Slow City, the paper reveals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 of rural space. Moreover, the study found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on of the urban consumer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rural absolute space is replaced by the abstract space which is concerned about the exchange value and abstract value of space. Villagers are oppressive or submissive and there is not any“ daily life’s revolt” as Lefebvre said. Furthermore, rural consumer phenomenon is not caused by its initiative behavior, but promoted by urban demand.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today tends to turn from public exploitation to hidden discipline. Essentially, the alienation of the rural space brought by consumer culture is the capital phenomenon of space, which shows that the rural area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stage for capital operation.

关键词:

消费文化;空间生产;大都市边缘区乡村;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

Keywords:

Consumer Culture; Production of Space; Metropolis Fringe Area; Dashan Village of Gaochun International Slow C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08241171134)资助成果;“第一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优秀奖获奖论文

作者: 高慧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gaohuizhi_1990@163.com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3593786@163.com

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zhendongl@sina.com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也随即进入物质丰产的轨道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丰盛的消费社会[1]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真正在世界范围内铺开文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消费文化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被迅速卷入全球化的浪潮并出现了明显的消费化倾向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革命[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显著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居民消费力的持续上升文化消费休闲消费等消费活动呈现出比重大幅增长的趋势在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地区因其便捷的区位迥异于城市的空间景观和生活体验而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越来越被纳入城市的总体消费体系之中

孟德拉斯曾说过,“较之工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与工业的狂热相对照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3]然而铺陈在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终究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是城市和乡村激烈对撞的场域城市消费文化的渗入为衡稳的乡村注入了太多动态变化的因子它诱致了乡村的社会与空间变革解构着传统的乡村文化重塑着乡村空间的新形态那么消费经济的大规模注入是乡村复兴的有效路径还是乡村异化的幕后推手是乡村的主动作为还是城市支配下的被动应对这类乡村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关系模式空间的本质属性和生产机制是怎样的本文试图运用空间生产理论深入分析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重构与空间变迁现象

2  研究对象与分析框架

2.1  研究对象

    作为国内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际慢城”,高淳桠溪生态之旅体系中的大山村是典型的被纳入大都市空间消费体系的边缘村庄高淳桠溪生态之旅位于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距离南京中心城区约80 km包括永庆荆山桥李穆家庄瑶宕蓝溪等六个行政村是南京都市区边缘一处优质的生态空间其中蓝溪行政村内的大山村自然村是高淳国际慢城重点打造的村庄20101127高淳桠溪生态之旅被国际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之后的两年里大山村以国际慢城美丽乡村为卖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物质景观改造慢生活体验性项目开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开展等有形和无形的载体积极全面地展示着当地的慢文化”。总之大山村是在现代消费文化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大都市边缘区乡村转型的一个典型本文将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解读和反思高淳国际慢城这种开发模式一方面是期望以此管窥大都市边缘区乡村消费文化转型的普遍经验和问题同时可以深入观察伴生于空间消费现象的当下中国新型城乡关系嬗变

2.2  分析框架

    空间生产理论最早由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列斐伏尔Lefebvre H.提出该理论否定了将空间看做是物质的中性的场所或容器的传统认知而是认为空间具有社会属性伴随着对空间认知的新转向列斐伏尔进而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转变是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4]他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所支持还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5]所以社会生产模式的演变史也就是一部不同空间类型的变迁史[6]

在这部空间类型演变史中列斐伏尔将空间划分为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和差异空间三种类型[5]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强调空间固定的特质由自然片段构成是血缘土地和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是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政治工具用以确保对地方的控制严格的层级以及各部分的区隔强调的是空间的抽象价值和交换价值差异空间differential space强调的是空间的使用价值优先于空间的交换价值是日常生活的[7]充满活力的空间是应对强权政治抵抗抽象逻辑的工具与列斐伏尔将空间和社会及其生产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空间思考的核心不同福柯更多的是讨论空间权力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更为微观具体策略性的空间政治理论[6]福柯认为空间的发展与干预过程中涉及很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权力是利益主体进行空间运作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媒介而空间的治理能力也以权力调整的形式被反馈给相关主体

不同的主体对应不同的空间价值关注点不同的主体权力大小对应不同的空间价值体现进而对应不同的空间变迁阶段因此依据掌握权力资源类型和大小的主体划分就成为本研究的起点以高淳大山村为例慢城开发前它本是深藏在丘陵地区中一个不显眼的传统村落村民村集体集空间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于一身空间的生产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空间使用需求这时的乡村空间是物理的自然的绝对空间慢城开发后政府主导的行政力量企业主导的经济力量以及游客这支外来的消费力量纷纷进入村庄各方主体相互博弈通过联合排斥等方式完成主体间的结盟和分化__进而不同的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空间价值关注点进行空间生从而塑造了新的社会与空间景观实现了空间的变迁总结空间中的主体角色和空间变迁的阶段本研究构建了利益主体空间变迁分析框架并试图通过对三类主体消费者生产者所有者中两两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慢城开发背景下乡村空间的再生产过程进而反思纳入大都市空间消费体系的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消费者生产者:供需关系下的符号化与异质化

3.1  消费者生产者的供需关系

在大山村成为慢城旅游的主体部分之一后实际的开发体制将游客和政府企业联系起来作为消费者的游客一方受益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与物质财富的极大丰盛同时也忍受着城市环境恶化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疏远生活节奏程式化等现代生活的弊端高淳大山村这个曾经一度贫穷落后甚至是被遗忘的山村地区正由于相对闭塞而依然保留着特有的乡村空间景观和异质的文化体验作为现代社会人群寻求放松的一种空间载体它符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寻求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体验乡村生活的心理需求对于久居都市远离自然处在全球都市面貌趋同化浪潮下的城市人群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种不断滋生的特色消费文化需求便成为作为生产者的政府企业联盟[8]进行空间生产的重要素材和空间盈利的重要资本

因此可以看到游客作为空间的消费者需要政府企业联盟作为生产者为其服务生产者为了盈利需要消费者在此消费双方的利益诉求由此契合建立起了供需关系尽管实际上真实的大山村与游客想象中的慢城尚有一定差距由于长期落后高淳大山村的公共服务匮乏与外界缺少沟通人口外流严重是一处单调乏味的所在而游客想象中的慢城则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它除了有传统乡村的诗意怀旧闲适和归隐逸趣更因为国际慢城这个名号而多了一份格调和姿态真实与想象的差距促使生产者以城市消费人群的偏好为导向对空间要素进行重新演绎他们通过提炼或创造等手段构建出符号化或异质化的空间景观体现出空间的抽象价值和交换价值

3.2  供需关系作用下的空间景观

3.2.1  乡村空间的符号化

    高淳大山村进行慢城开发的首要工作便是提取当地最具吸引力的元素并进行加工使其在旅游消费经济的语境下重新再现出来烘托着乡土的氛围强化着乡土概念成为可供识别的空间符号和可供消费的旅游商品例如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上大山村种植了油菜花梨树向日葵等植物塑造兼具生产功能和观赏功能的自然景观在乡村生活的展示上村民的居所成为主要的符号载体大山村统一对进村主干道两侧的民居进行了外观改造包括立面刷白砌马头墙将原有的石头外墙换成竹篱等改造后的民居升级为农家乐”,成为城市旅游人群进行休闲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农家的日常饮食也被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成为大山村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另外在旅游经济的驱使下乡村中日常的生活场景也被分解成各个片段进行表演定时坐在村口做虎头鞋的老婆婆180度高温的锅炒茶的炒茶工穿着统一蓝布花袄的采茶姑娘都是这场表演中的演员

    如果说以上空间的符号建构和符号堆砌手段与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并无显著的差异那么高淳大山村对符号最大的经营实则是对国际慢城名号的利用即空间本身成为最具价值的符号成为消费的对象大山村中处处充斥着蜗牛”(国际慢城协会的标志符号写有中国第一慢城的标牌时刻在提醒游客慢城称号的独特性这时与其说大山村售卖的是乡土资源不如说是在售卖慢城这个独一无二的符号对于游客来讲他们也更为重视慢城称号所代表的格调以及自己在对于慢生活的追求中所表现的品味姿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现代的消费文化再次有力地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消费往往比消费什么更有意义

由此可见在旅游经济的特殊语境下现实场景被有意地屏蔽和重新安排了大山村通过对消费者乡村性追求的迎合对空间景观进行层层筛选和提纯呈现出一场场经过精心排练的乡村主题表演”。在此过程中生产者有意模糊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有意忽略地方的历史性与演进性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大山村的这种开发模式在带来丰厚旅游收入的同时这种肤浅虚假的建构方式可能会导致原有的日常生活意象及当地人文精神丧失进而导致本地失去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魅力

3.2.2  乡村空间的异质化

高淳大山村的慢城开发是外部城市力量作用于乡村的一种形式城市游客携带着城市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消费习惯介入乡村带来了对乡村地区的空间革新如今的大山村已然面目一新人们已经很难断言这里究竟是乡村还是城市例如在设施建设方面大山村增设了硬质的活动广场停车场运动场所亲水平台等设施在休闲体验方面大山村组织开展了户外骑行影视拍摄真人CS流行歌手演出篝火晚会等活动这种将当前城市中最潮流的休闲消费娱乐基因嫁接到乡村的环境中的做法实际上是以游客的偏好为引导的文化异质化进而带动空间异质化的过程实际上这种空间景观丧失了对当地自然空间地点景物的依赖而是迎合城市游客的偏好将一切新颖的吸引眼球的宣传个性的和激发情感的消费形式都移植到大山村这个空间载体中来在消费主体的积极响应下自行构建为一套新的符号体系并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从本质上看是对大山村原有本土文化的挤压

4  消费者所有者:竞争关系下的错位化与排他化

4.1  消费者所有者的竞争关系

    高淳大山村的乡村空间在历史上长期为本地原住民所用然而随着慢城开发后大量游客的介入消费者和所有者同时成为乡村空间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空间使用需求差异两者倾向于不同的空间生产方式和空间景观作为游客一方他们在村庄中的活动需求主要是满足特色休闲消费渴望而作为村民一方大山村是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生活的地方他们需要空间更加宁静舒适和实用从类型上看两者的需求或许有部分重叠但从时序上讲两者依然存在一定的需求主次差异对于游客这一主体而言比起一个垃圾筒他们更倾向于一座凉亭比起一条柏油路他们更倾向于一条木栈道比起一个杂货店他们更倾向于一个特色旅游纪念品商店……而村民的需求则可能是相反的事实上一方面受限于作为生产者的政府企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受限于乡村有限的空间资源两者的需求往往难以同时满足于是双方便形成对有限空间资源的竞争关系从而影响空间资源的再分配

高淳国际慢城的消费化属性和以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导致了主客体的倒置原本属于空间主人的村民对空间增值无益因此对空间生产的影响也有限而原本作为空间客体的游客则由于是新空间的主要消费者顾客就是上帝的消费主义逻辑下反客为主具有了优先于村民的强大态势于是乡村空间最终表现为受他者”(other偏好支配的空间营造作为主体的村民空间需求则被一再置后空间景观呈现出抽象价值压制使用价值的错位现象此外为了实现对这种空间竞争结果的巩固获取空间资源的有力主体会进一步加强对空间标签化形成强烈的身份区隔和空间排他性

4.2  竞争关系作用下的空间景观

4.2.1  乡村空间的错位化

    高淳慢城自开发以来政府以整洁生态文化特色为工作重点对村庄进行了墙面出新村庄绿化增设景观小品以及祠堂修复和保护等工作但是与这些展示性的空间整治空间改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村庄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落后许多村庄至今没有自来水排污设施也不完善农家乐直接将水排到村前的水塘随着游客量增大环境压力正在不断加大同时随着开发的进行乡村中涌现出众多的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商店旅游纪念品销售商店等服务于旅游开发的商业空间而本地村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社区服务等空间建设则显著滞后

在慢城开发中本地村民从空间的主人沦落为开发中的边缘人在经济性和制度性隔离的影响下其改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这也是以政府企业等商业投资者的安全回报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开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还需要关注到的是在这场由政府企业强势操盘的国际慢城旅游开放行动中原有的村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往往具有较少的话语权纵然不满于旅游开发中的种种问题却也是无计可施

4.2.2  乡村空间的排他化

    在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的驱动下大山村正在被塑造成为典型的二元空间本地人的空间外地人的空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隔离从而产生了明确的空间排他性调查中经营蜗牛农家乐的老板吴先生是位典型的80后文艺青年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乡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后当即在西祠胡同论坛申请了一个高淳国际慢城版面之后不久又在大山村开了一家农家乐作为版友在慢城的版聚点这处农家乐的风格与一般农家乐有显著的不同清新浪漫的墙绘复古风格的粘贴画以及音箱中流淌的慵懒的轻音乐等流行于当代都市青年人之间的元素让它更像是城市中洋溢着小资情调的休闲场所在经营模式上这家农家乐除了经营餐饮以外还不定期举办帐篷节啤酒节自助烧烤等活动成为版友们休闲放松的一个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本地村民望而却步的地方

这是一个空间排他化的典型案例游客为了放松休闲来到慢城占据空间并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改造这类空间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品位的痕迹却与本土空间格格不入不仅如此这类空间的服务对象也远不是本地人甚至不是普通的大众游客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主客体的空间错位现象或许尚能给本地村民带来些许的经济收益那么这里所说的空间排他化现象则变成外来特殊的游客群体对本土乡村空间的霸占和垄断它完全将本土人群和元素剥离出去按照新的身份认同评价标准形成了一种区隔的空间——传统融合有机的乡村聚落变成了充斥着城乡隔阂的二元社区[9]

5  生产者所有者:支配关系下的分异化

5.1  生产者所有者的支配关系

由政府企业联手所构成的生产者在高淳慢城开发中拥有强势话语权并对原来为村民所占有的空间生产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剥夺从前期规划土地开发直至开发后的所得分配都由其掌控一定意义上政府企业构成的增长联盟实际掌控了对乡村空间终极意义上的操控权成为空间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而村民和村集体则客居一隅生产者和空间的所有者——原住村民的关系也随之转变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产者一方决定最终的空间生产村民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生产联盟的空间生产意图并尽量争取其认同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分成如果说慢城开发前村庄中主要存在的是网络状的本土村民关系那么随着生产者这个强大主体的介入他们通过直接扶持部分村民或间接授予他们特殊权利身份从而使一些村民向他们投靠而旅游经济带来的竞争关系使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日益趋于社会化复杂化乡村中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原子化[10]的村民关系和向心状的生产者所有者关系共存的态势被生产者选中的那些村民成为空间生产联盟中一员通过对空间交换价值的追求实现收入的增长进而具有实现空间使用价值的能力而未被生产者选中的那些村民则被排斥失去空间景观与生活质量改善的机会

5.2  支配关系作用下的空间景观

    为了降低成本风险以及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生产者往往倾向于选择部分精英农户作为合作者这些精英农户主要是村庄中的特权者他们或者作为管理者掌握一定的权力资源或者作为村里和外界接触的媒介掌握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特殊的资源便成为被生产者选中的重要资本例如在慢城开发之初政府就在大山村选取了六家农家乐进行先期帮扶帮扶措施除了统一装修购置餐具外还指定这些农家乐为政府部门接待的对口就餐点”。例如谈到其中一家农家乐时慢城管委会的领导说:“我们为什么选他呢他以前就在南京做酒店装潢妻子在招待所工作眼光就和别人不一样也有经验一开始我们就觉得他会搞好。”

现场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农家乐店主已经外出打工崭新的农家乐招牌下贴上了房屋出租的告示当这些村民被问及为什么无法经营下去的原因时他们无奈地说:“没人来怎么开客人都是村委会领导安排没关系开不起来的你看那家就周末有点儿散客还把一家人都困在这里实在是不值得。”

权力下放时的机会不均导致了村庄中的社会收入分化原本风貌均质的村落也相应出现了新与旧齐与乱甚至是有与无共存的差异景观格局有的农家房屋崭新院落精致装潢别致有的农家则鲜有整治另外慢城开发后为了不影响村庄景观村民不再被允许进行户外养殖一些村民只得将家禽家畜赶进屋导致生活条件和居住品质进一步下降在一个被视觉消费景观消费所左右的旅游经济体系中乡村空间景观的分异实质上阻断了弱势群体改善生活获取收益的渠道而这又进一步固化了既有的二元结构

6  结论与讨论

    在大都市边缘区这个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特殊空间里消费文化正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人其中形成一部推动乡村空间社会变革的巨大空间生产机器传统村落的现实空间正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交换价值和抽象价值所主导的商业消费空间乡村空间的使用价值或者被压制或者在政治资本的主导下有选择地被动实现嬗变在这些乡村中列斐伏尔认为可以大有作为的日常生活不仅没有出现反抗的态势反而顺从于强大的外部政治资本力量成为抽象空间生产的合谋”。而抽象空间设计和管理的要义便是要方便资本的循环和积累也即要保证商业投资的安全回收与增值于是在利益驱使下这些大都市边缘的乡村空间成为了新的权力资本的活动中心和空间再生产的工具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的空间消费实质是全球消费文化蔓延和本土城乡二元结构叠合的产物乡村空间的生产关注的不再是对传统乡村空间原真性的保护和传承而是在城市消费者的强势话语权下被动生产的空间符号对城市有着强烈的依存关系处处彰显出乡村在城市的审美取向下所做出的被动改变在景观表象上乡村不得不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想象为消费者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消费体验”(spectacular experience of consumption),或者说是一种消费的氛围”(atmosphere[11-13]以尽可能地激发其消费的欲望这也反映出在消费文化的新语境中城市对乡村正由过去的显性剥夺向隐性规训disciplines[14]转变

正如列斐伏尔所认为的那样城市将被一种城市化过程或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被一种空间的生产过程所取代这种过程以一种新的陌生的方式将全球和地方城市和乡村中心和边缘连接了起来[4]中国的空间资本化的现象也不仅局限在狭义上的城市地区广大的乡村地区也正在成为资本运作的新舞台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中国更多的乡村地区可能面临空间异化文化失落以及社会矛盾累积等危险因此中国广大的乡村必须摆脱单一对城市消费文化需求的依赖因地制宜地积极寻求一条自我经济社会复兴空间重塑的路径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 全志钢,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     戴慧思, 卢汉龙, 译著. 中国都市消费革命[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     孟德拉斯 H. 农民的终结[M]. 李培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4]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5]     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G].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6]     李志明. 空间、权力与反抗: 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7]     吴宁. 日常生活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8]     Molotch H L.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82): 309-330.

[9]     周大鸣. 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 2000(2): 107-112.

[10]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11]   Mark Gottdiener. The Theming of America: Dreams, Media fantasies, and Themed Environments[M]. Oxford: Westview Press, 2001.

[12]   Jayne Mark. Cities and Consump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6.

[13]   Miles Malcolm, Miles Steven. Consuming Citie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14]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 扬远婴, 译.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本文编辑: 许玫)

后退
 

广告业务 |  协办业务 |  在线投稿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SEO专家万维联通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