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最新期刊 |  过期期刊 |  全文阅读 |  专访 |  资讯中心 |  资料库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2013年第4期 后退

精细化设计和管理的城镇化
The Fine-sca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 Urbanism
作者: 杨滔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电话电讯、高速公路、高速因特网、无线网络等技术的逐步出现,各时期都有不少学者和专家预测:人们能借助新技术远程工作生活,远离城市病,享受田园风光,那么城镇会逐步消失。然而,这类预测都未实现,非但城镇未消失,反而还涌现了不少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城镇群、城镇连绵带等。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人们具有社会性,渴望面对面的交流,新技术反而发掘了人们彼此交流的潜力,例如网友聚会;同时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导致了分散经营,不过也需要集中协调与决策,于是出现了世界性的大城市(群)。人的交流与聚集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不过高度的聚集必然会带来城市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推力和市场动力支持着我国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城镇化率于2012年到达了51.27%。下阶段应该追求高品质的大众化,即城镇化实现精细化规划、设计和管理,让普通老百姓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不再羡慕城市生活

    从城市物质建设水平来看,我国许多城市与国外发达城市基本持平,甚至有所超越;不过农村的建设较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然而,城镇化的关键是城乡差距的消除,让城市和农村生活品质达到相似的水平,即便这两种生活方式不同。因此,根据农村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小城市、镇、村各级中心与乡村腹地之间的互动,降低流通领域的障碍壁垒,改善农村的投资和文化环境,精细化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科技经济,适时地引导某些国际和国家重大会议或者展览走向乡村,赋予耕读文化新内涵,让乡村绿色文化生活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时尚,扩大村庄就业。这就自然而然地减缓了城镇的人口压力。

 

/镇不再追求摩天大楼和立交桥

    摩天大楼和立交桥是城市高强度开发和繁荣的表面象征,然而其能耗巨大,容易带来严重的交通、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城镇的集约发展更在于高质量的交通、能源、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密度适宜的建筑,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力四射的多极中心,以及优质的配套软件管理和服务等。由于我国各地地理、经济、人文和民俗等差异较大,有些地区适合发展首位度高的巨大城市中心/群(类似美国东海岸、伦敦、巴黎等都市圈),有些地区适合发展中小城镇中心群(类似德国鲁尔区等),不过需要推动各级中心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经济、人口和物质流动的障碍,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多个区域性城镇网络。

 

决策不再苦于没有数据积累

    高品质的城镇化属于复杂系统的精制发展,对其运转机制的理解需要基于翔实精准的观测调研。虽然我国城镇发展快速,各方面数据难以及时统计,然而城镇发展毕竟不是一天就突变的,借助先进的智能和网络技术,及时地统计城市发展和运行情况,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反而有利于及时发现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问题,对规划、设计和管理作出有效的调整,形成理性的决策,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同时,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也能运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方便群众对自己的出行、购物、就业等作出合理的判断,避免非理性的生活。

 

创新不再局限于大概念的形成

    精细化规划、设计和管理不再局限于大概念和大框架的建立,不再期望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大理念和大方法,而是动态地发现城镇中各种细微问题,及时提出较小的创新方案,形成日常维护已有设施的机制,集腋成裘,从而解决某个全局性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品质的目标。例如,在每个较大路口,行人和车辆常常会发生交叉和冲突,这由于行人无法在绿灯时间内走过马路,大家只好结队强行闯过。其实这种局部的拥堵会影响整个道路系统的运转,往往形成较大范围的塞车现象。因此,可以考虑在斑马线中央设置一到两个行人安全岛,让行人分成两段或者三段穿过马路,避免与车辆发生严重交叉。

后退
 

广告业务 |  协办业务 |  在线投稿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SEO专家万维联通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