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最新期刊 |  过期期刊 |  全文阅读 |  专访 |  资讯中心 |  资料库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2013年第4期 后退

城镇化:尊重市场规律与推进制度变革并举
Urbanization: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Complying with Market Rules
作者: 王洁晶


 

    十八大以后城镇化成为全社会热议话题,被看作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带来数十万亿的投资需求并拉动消费内需。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和专家担心以城镇化为名将带来新一轮的大规模圈地和造城运动,致使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病等问题继续恶化。事关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作为专业的城市研究者,我们有责任重新思考城镇化。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镇化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政府的职责仅是因势利导地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只有城市经济增长了,就业扩大了,才能容纳更多新增城市人口[1]。无可否认,城镇化能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是不能将本末倒置,否则就是根本性的偏差。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社会生产方式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全面转变才出现了人口稳定、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市的拉力与乡村的推力是构成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背后的主导原因是城乡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资本、土地、技术等投入要素相结合,产出几倍于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无论从社会总福利还是个人收入的角度,只要城乡经济效率的差别存在,劳动力就有意愿从农村进入城市,不管政府是不是大力推动,城镇化都有继续向前的动力。因此,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生产率的提升才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城镇化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机制起作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来的,过度的政府政策干预反而会扭曲其进程。一方面,面对城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工程时,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极高,失败的风险大。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由于面临的激励不同而预期不同,极有可能出现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情况,致使结果偏离了初衷。中央政府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但地方政府鉴于财政激励可能会对土地的城镇化更有偏好,最终加剧城市无序扩张和资源、环境问题恶化。回顾我国的城镇化历程,反复和曲折世所少见,过度城镇化反向城镇化低度城镇化不完全城镇化都曾经出现过[2],政策导致城镇化进程波动的教训不能说不深刻。市场虽然不完美却是目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上自然演进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使城镇化逐渐脱离了行政的控制[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资推动等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共同推动着城镇化走上正轨[4-6]。当下更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城镇化似乎需要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稳步推进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地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城镇化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转变,除了建设城市硬件,更需要软性的改革相配套[7],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自然演进的城镇化过程受到诸多制度性约束的限制。因此城镇化的演进要与相关制度变革并举,这主要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三大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要逐渐移除捆绑在户口中的歧视性权利簇,剥离并有序推进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土地使用制度需要与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城市公共服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既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又能使各主体共享土地增值收益,降低进入城市的成本。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康、可持续的财政系统,从土地财政走向公共财政,将地方政府的激励从卖地造城调整到创造就业、吸纳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升级产业结构等,因此继续改革分税制,营业税、资源税的调整和物业税试验势在必行。每一个制度的变革都需要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解除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城镇化自然水到渠成。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综合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单独割裂开。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仅看到短期效益,而应该着眼为未来的发展积累基础。比如人力资本的积累,城市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而这些投入又能成为将来经济发展的储备,类似的长期效应才是城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对于长期效应而言,制度性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城镇化的质量。市场经济的中国不需要运动式的城镇化,需要的是在理性的制度框架下稳步有序的推进,这才是全国人民福祉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 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增刊): 6-8.

[2]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3]   曹广忠, 周一星. 改革开放20 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 城市规划, 1999(12): 8-14.

[4]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 地理学报, 1998(5): 470-477.

[5]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 地理学报, 1999(2): 106-115.

[6]   薛凤旋, 杨春. 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3): 193-206.

[7]   Chan K W. Fundamentals o 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Policy[J]. The China Review, 2010, 10(1): 63-94.

后退
 

广告业务 |  协办业务 |  在线投稿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SEO专家万维联通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