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  最新期刊 |  过期期刊 |  全文阅读 |  专访 |  资讯中心 |  资料库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2013年第4期 后退

关于低碳城市与低碳规划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Low-carbon City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作者: 洪成


      2012 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城镇化,这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行业的宏大命题,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索主要以低碳城市研究和低碳城市规划编制的形式出现。

    顾朝林等人认为,目前实现低碳目标主要依靠开发应用新技术以及调整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在其中扮演的是技术集成与价值观博弈平台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研究,可以发现有关低碳技术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多位学者从不同尺度,在城市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理论、实证、策略及评估等角度提出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方面,低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到规划编制中:一是独立于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外,专门编制的低碳规划;二是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常规规划的独立篇章或专题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低碳规划,其主要技术路线都是将低碳列为城市发展理念和目标,在产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低碳措施,实际上主要是对低碳技术的运用。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低碳城市研究还是低碳规划编制,目前对低碳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的探讨都比较少,对低碳生活和观念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城市规划并未真正起到价值观博弈平台的作用。

    笔者认为,缺乏对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关注已成为国内低碳城市研究与低碳规划的短板。目前运用较多的低碳策略,如紧凑城市、绿色交通、土地混合使用等,无一例外是自上而下地从技术角度对城市物质空间建设提出要求,希望建成有利于低碳的物质空间,从而引导市民的生活低碳化。固然,这是实现低碳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但如果认为只要做好这些就能够实现低碳城镇化,则有陷入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危险。

    数十年前,TEAM10针对CIAM的思想提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与此类似,笔者认为,低碳的城市形态应当从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发展起来。

    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城市规划通过引导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低碳城市目标,而引导市民生活方式应当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市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低碳的价值选择不应当由研究者站在上帝视角来决定,而应当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市民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

      2012 年下半年,借参与低碳住区模式研究课题的机会,笔者对上海数百户居民进行了入户访谈,了解其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效应及低碳认知。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对大部分居民而言,低碳节能是相对次要的价值,居民普遍重视的是节约、舒适、方便、时尚等价值(并且这些价值之间的排序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生活中的低碳节能往往是以不便、不舒适为代价的。笔者认为,低碳城市研究和低碳规划都不应当简单地加入低碳理念,仅仅从技术角度进行探索,而应将视角扩展到技术背后的城市生活。

    具体来看,低碳城市的研究不应当仅仅醉心于物质空间,而应当关注和借鉴其他学科对低碳文化、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并发挥规划学科的优势,将其与物质空间的研究结合。同时,目前多数低碳城市的研究还是在理论层面探索,然而只有大量的、扎实的实证研究才能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低碳二字的真正内涵,因此未来应增加这方面的研究。

    对于低碳规划的编制,应当自始至终保持对社会经济运行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关注,在低碳与其他城市发展目标(如舒适、便利、繁荣)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并通过良好的物质和制度设计,将低碳生活与居民自身的价值追求(如节约、时尚)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发挥规划价值观博弈平台的作用。

后退
 

广告业务 |  协办业务 |  在线投稿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SEO专家万维联通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